霍林郭勒市中蒙医医院始建于1982年,2011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二级甲等民族医院”,2013年被评为“国家二级甲等中医蒙医民族医院”,2017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2019年获评“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蒙医中医名院”,被国家卫健委列入“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大名单行列,同时也是国家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第二阶段500家县级医院之一。202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二级甲等中医综合医院,是霍林郭勒区域中蒙医龙头医院,发挥着带领和推动区域中蒙医药事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医院总建设面积27803.76平方米,总用地面积8912.45平方米;固定资产1.46亿元;医院核定床位298张。开放床位200张。拥有核磁、康复机器人等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百余台件,设置中医脑病科、中医内科、传统疗术科等科室40个。2022年,全院门诊诊疗90240人次,急诊诊疗6139人次,出院人数4411人次,业务收入5023万元;职业健康检查30913人次,从业人员健康证体检11372人次。2014年12月至今,取消药品加成后共让利患者1200余万元。 全院现有职工257人,其中在编人员100人,政府购买服务人员7人,临时聘用人员157人。医院职工中卫生技术人员233人,约占职工总数的90.66%;医院职工中医生82人(中蒙医人员35人),护士99人;全院高级职称41人(正高27人,副高14人),中级职称63人;全院职工研究生10人,本科146人,专科及以下101人。 长期以来,医院坚持突出中蒙医药特色优势,努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专科、专病、专药等中蒙医药服务品牌,彰显中蒙医药特色和优势。医院现与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通辽市中医院、吉大一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国际蒙医院、赤峰妇产医院等建立协作关系。 进入新时代,霍林郭勒市中蒙医医院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机遇期。继承和发扬中蒙医药事业的任务艰巨而伟大,使命无比光荣。全院干部职工将统一思想,同舟共济,拼搏进取,团结协作。不断加强医院党的领导,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精神文明、医德医风和医院文化建设。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全面振兴发展中医药、蒙医药,推动中医药、蒙医药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完善中蒙医特色学科建设,逐步将中蒙医医院建设成为中蒙医诊疗特色优势突出、服务功能完善、社会广泛认同、具有三级医院综合诊疗实力的区域中蒙医现代化的“名院”。
2025-05-20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始建于1972年,历经50余年发展,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民族医综合医院,是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重点中(蒙)西医结合医院,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蒙医中医名院,是全国、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医院设有一院两区(总院、桥北院区、铁南院区),总建筑面积20.95万㎡。医院编制床位2000张,开放床位1770张,2024年门急诊量100.94万人次,出院患者85156人次,手术患者20857人次。 医院内设机构102个,其中临床科室68个(中、蒙医科室28个、蒙西医结合科室9个、西医科室31个),医技科室9个,综合管理机构22个,群团组织2个,蒙药制剂中心1个。 医院现有职工283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92人,正高级职称132人,副高级职称218人;博士学位65人,硕士学位809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28人。 ※中蒙西特色 医院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学科——“中(蒙)西医结合临床”1个,2023年获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5个,国家中医优势培育专科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2个;自治区中医(蒙医)优势专科(甲类)8个,自治区医疗卫生领先学科3个,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10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特色优势重点专科7个,自治区中医(蒙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1个,自治区专科区域医疗中心1个;通辽市领先学科9个,通辽市重点学科20个。 拥有国医大师、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全国中医药标准咨询专家库专家、国家、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人,国家、自治区老中(蒙)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4人,自治区名蒙医51人,自治区名医5人,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自治区医学会先进个人4人,自治区“321”人才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4人,通辽市科尔沁英才2人,内蒙古民族大学科尔沁学者6人。 医院聚焦中(蒙)医特色优势,推进蒙医特色诊疗技术和蒙医特色护理服务一体化开展,实现蒙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全覆盖,特色技术服务占比在70%以上。2019年,经自治区卫健委批准,成立了蒙医传统整骨中心和康复保健中心。2023年,蒙医康复、蒙医整骨、蒙医传统疗术三个专业成为自治区中(蒙)医优势特色培训基地,血液肿瘤科荣登年度国家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血液病学领域排行榜第8名。 ※品牌技术平台 医院明确“中蒙西医结合”的办院方向,加快建设“5+X”急危重症救治体系,构建以系统为基础的疾病纵向管理模式,推动中心平台和亚专业建设,提升医院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医院是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分中心”、“光明指导中心”、“玻璃体腔注药示范中心”、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示范中心”、国家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高级卒中中心”、国家“一级癫痫中心”、“国家科技创新2023-重大项目临床研究分中心”、国家胸痛中心认证 “标准版胸痛中心”、国家级房颤标准中心、心力衰竭中心、“国家标准化癌症筛查推广与管理中心”最高等级成员单位--AAA级管理中心、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规范诊疗体系与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呼吸康复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 2021年,医院引进无创治疗设备“海扶刀”,开启无创诊疗新时代。2023年,医院获评获批中华护理学会第二批全国护理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生殖中心通过国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夫精人工授精(IUI)”正式运行评审,检验中心顺利通过ISO15189复审。 医院是国内唯一能完成I期临床试验的民族医医疗机构,是内蒙古自治区“慢性病中(蒙)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与转化创新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蒙医(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通辽市“中蒙西医结合骨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医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和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全国眼底疾病全病程管理”成员单位、内蒙古中蒙医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中(蒙)西医结合促进分会会长单位,是内蒙古自治区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综合服务平台。 ※教学与科研 医院作为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实现了医院和学院体制机制充分融合,构建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住培教育于一体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教育涵盖了中医学、蒙医学、临床医学等三个专业;研究生教育拥有中西医结合硕士学位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2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中医学和临床医学2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医院是中(蒙)医、西医双系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专业涵盖蒙医、内科、外科、全科、眼科等。现有在生2275人,其中校本科生1357人、研究生619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299人。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及考官培训自治区级基地,医院获评内蒙古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所培养输送的医疗专业人才遍布自治区及全国各地,特别是培养的中(蒙)医药人才成为民族医药承前启后、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 医院着力打造“科学研究、创新性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综合科研平台。医院拥有医学研究与创新中心实验室(下设蒙药制剂工艺研究室、LC-MS检测室、细胞培养室、PCR室、流式细胞检测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免疫组化室、标准动物室等),精准医疗基因检测中心,临床生物样本库,临床肿瘤精准治疗院士专家工作站。近年来,共立项各级纵向科研项目406项,科研经费总计3432万元,知网检索共发表论文4135篇,SCI文章220篇。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中蒙西医相结合高质量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医教研协同中长期发展战略,奋力建成人民满意医院和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为祖国北疆人民健康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