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24年12月6日
地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米 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嘉 宾:刘登峰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司长
王雪涛 国家卫生健康委药政司副司长
张抒扬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
戴洪斌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 强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的发布会是“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十四场。
科技创新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聚焦群众生命健康需求和关键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攻关,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日益加快,影响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多成果为群众所及、所享、所用。
我们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医药领域科技创新”。
我们请来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司长刘登峰先生;
药政司副司长王雪涛先生;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女士;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洪斌先生;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强先生。
请他们共同回答记者的提问。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提问。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近年来,公众对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请问在推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路和举措?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司长 刘登峰:
谢谢记者的提问。就像刚才主持人说的,科技创新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卫生科技战线上同志们的共同工作任务。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一直以来在项目、资金、政策上都为卫生领域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去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科技创新领域承担了更重的责任,为了充分发挥卫生行业部门管科技的优势,更好推动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国家卫生健康委深入研究、精心谋划、加强领导,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并围绕构建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凝练攻关任务、遴选攻关团队、健全项目管理、优化资源布局、营造政策环境、推进平台建设、完善评估评价、促进高质量发展、健全专业服务等10个方面,出台了促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具体来说有50条。这个50条对我们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作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同时也具有管理创新性。下面,我重点介绍三方面的情况。
一是在纵向上,我们着力构建央地高效协同的卫生健康科技管理体系。推动形成国家和地方分工合理、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积极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策源地,健全中西部、东北地区等区域科技发展互助机制,充分把政策用好,在管理上为区域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撑。在横向上,加强不同部门政策联动和不同创新主体的分工协作,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工作合力。
二是以健康需求和应用为导向,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制度的优势,打造卫生健康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了“1+2+2+3+X”的组织管理体系,具体来说,“1+2”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局、国家疾控局,再“+2”是卫生健康科技领域两个科技管理专业机构,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生物技术发展中心,“+3”就是三个国家级的医学科研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再“+X”包括广大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医疗机构、创新企业,以及相关的卫生健康领域高水平科技力量,充分调动积极性,形成协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努力打造政产研学全链条促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的全新政策环境和管理生态。
三是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我们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在医疗机构适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政策方面,在提升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质量方面,在促进生物医学新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在保障维护研究参与者权益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畅通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渠道。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各类国家级医学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持续推进包括创新药物研发、新发突发和重大传染病防控两个重大专项在内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接续工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政策和项目支持,为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谢谢大家。
新华社记者:
请问在医智融合、医工结合方面,医疗机构是怎样搭建平台,来推动医药卫生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临床实践的?谢谢。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 张抒扬: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医院每天都面对着成千上万的患者,无论是常见疾病和罕见疾病的诊疗方面,临床上都有一些尚未满足的问题需要解决。从临床问题出发,我们凝练出科学问题来进行临床研究,把临床研究的结果再反哺临床,根本上就是要解决百姓看病的问题,这是医院开展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就是解决病人尚未满足的需要。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医智融合、医工结合确实已经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范式。
拿北京协和医院为例,近年来,我们致力于科研平台的体系建设,构建了“基础—临床—转化”全链条一体化的科技支撑平台,医院还在全国建立了协作网和质控平台,来打造高效、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不断吸引本领域,特别是跨领域合作伙伴的联合,来开展临床研究。我们现在跟20余家高校、30余家研究科研院所以及80余家创新企业紧密合作,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高水平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试点单位建设为契机,更加聚焦临床亟需的问题,来释放政策红利,联合国内80家单位,我们开展400多项高水平临床研究,这其中就有20%以上的项目是属于医工融合类的项目。
基于这些平台的建设,协和医院通过医智融合、医工结合,也解决了不少临床上的难题。比如,国产ECMO主机已经获批上市,在全国5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首个罕见病人工智能大模型上线,指导基层医生做罕见病的诊疗;自主研发的外科随动臂,助力内镜外科进入精细化操作时代,这种创新的技术也不断走向世界。所以就目前来讲,国际同行来学习中国的技术已经成为了“新常态”。
谢谢。
《澳门月刊》记者: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医疗装备自主创新发展,请问医疗装备企业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医疗卫生行业及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代表中国医疗创新科技走向国际?谢谢。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强:
谢谢您对我们医疗装备产业的关心。近年来,确实是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创新能力还有国际影响力的国产医疗装备,特别是高端医疗装备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他们创新主体的作用,牵头整合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打造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已经形成了推进医疗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首先,我们行业对技术创新的发展高度重视,一直在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来攻关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比如联影今年前三季度研发的投入就占营收的将近1/4。同时,行业注重打造人才高地,通过校企合作、产业联动培养一批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因此这个行业涌现出一系列世界首创、中国首创的创新成果。
另外,产学研医多方创新协同,能够让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衔接,共同打造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这也是医疗科技创新的关键。比如说,医院专家结合临床需求,全方面地参与医疗装备从定义、磨合到临床验证到应用示范的全流程,这样可以推动原创性、引领性成果的诞生,还有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的拓展;再比如由企业牵头,携手顶尖医院、科研院所和高校,来一起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就可以有力推动核心技术、临门一脚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攻关、产医转化。不仅如此,企业跟一批世界顶尖大学、医疗机构建立深度科研合作,还可以推进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共享,不仅有效助力新的医疗器械研发、急诊重疾诊疗等世界医疗卫生难题,也可以推动产业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的更高端。
目前,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通力合作之下,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式增长,不仅扭转了过去几十年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一批企业还以代表中国医疗科技创新的全新面貌走向世界舞台。举个例子,联影现在已经有超过3万台CT、磁共振、分子影像(PET/CT等)等软硬件系统,服务于全球近80个国家14000多个医疗机构,还有一些大学、研究院所,这些中国的高端医疗装备还有数智化医疗方案,不仅深受欧美发达国家的欢迎,也在造福广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切实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
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我想请教一下医药企业在医药科技创新、推动肿瘤和慢病管理新药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做法,能否介绍一下?谢谢。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戴洪斌:
非常感谢你的提问,也谢谢你对医药企业的关注。医药关系民生健康,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加快自主创新,解决未获满足的临床需要,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整个行业共同的目标。近年来,医药行业在创新方面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
一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十四五”以来,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0%,以恒瑞为例,我们这几年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的比重都超过20%。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