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协会介绍 协会党建 新闻中心 创先争优 专题专栏 会员服务
健康指南 更多栏目
创新介入技术巧治肺动脉高压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25-07-04 14:57:51

  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和张航教授团队,近期在印度CHIP INDIA SUMMIT学术会议上,以转播形式向参会者展示了一台成功的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成为会议焦点。据了解,该会议是南亚地区心血管介入领域的知名学术会议,汇聚众多来自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家的心脏病学专家。

  作为一项中国原创技术,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是一种怎样的手术?具体要如何开展?近日,本版联系了上述手术术者之一张航教授,邀请其就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进行介绍。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张航

  聚焦核心机制做文章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双高的严重疾病。对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传统的靶向药物治疗虽能改善部分患者的症状,但仍有很多患者处于中高危状态,治疗获益很低。此外,靶向药物的价格并不“友好”,加之药物疗效个体差异大且部分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等,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

  肺动脉外膜上有许多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肺动脉压升高的关键病理机制之一。该机制由陈绍良教授团队通过基础研究发现。抑制交感神经活性,能实现扩张肺动脉、增加心排出量、降低肺动脉压以及抑制肺动脉病理性重构等目的,而彻底阻断肺动脉交感神经可显著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学。陈绍良教授团队的上述发现为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创新性介入技术,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与传统治疗相比,具有微创、无植入、多重获益等特点。多数患者术后2天即可出院。

  南京市第一医院团队此次将这一技术在印度学术会议上进行展示,也为南亚地区的肺动脉高压患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手术有四大技术要点

  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的主要技术亮点是巧妙利用特定的环形肺动脉消融导管,将射频能量精准传递到肺动脉外膜的交感神经,进而完成神经去除。要成功施行一台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手术医生要掌握四大技术要点。

  一是找到准确的消融靶点。术者要精准实施肺动脉解剖操作,精准定位主肺动脉左侧缘和左肺动脉开口的交会位置。

  二是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术者需要根据血管直径选择不同型号的导管,确保消融导管可以紧密贴靠血管壁,进而实现有效消融。

  三是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同步监测肺动脉压、心率及心电图,确保消融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四是掌握肺动脉解剖变异和相关并发症的处理要点。对于前者,医生可在术前借助CT血管造影进行评估,术中通过血管造影明确患者的肺动脉变异及走型;对于后者,医生可通过术中控制好消融深度(≤2毫米),术后进行常规抗凝治疗,以及选择柔韧性好的导管加以避免。

  此次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一名老年女性,因先天性心脏病导致肺动脉压高达102毫米汞柱(正常成年人静息状态下的肺动脉压≤20毫米汞柱)。患者的肺动脉直径达到47毫米(正常约为25毫米);右心室壁增厚至11毫米(正常≤5毫米),心肌被高压“练”得肥大却失去弹性;血氧饱和度仅有91.9%(正常>95%),嘴唇和指甲呈青紫色。

  术中,手术团队先经股静脉穿刺,将消融导管送至肺动脉;再借助血管造影,确定肺动脉壁上神经分布的密集区域(黄金消融靶点);最后在目标部位释放射频能量,破坏肺动脉交感神经,每次消融持续120至150秒,单点能量控制在20瓦以内。手术历时1小时,患者出血不足10毫升。术后6小时,患者即下床活动。

  技术推广重在做好支撑

  好的技术需要做好推广才能惠及更多患者。进行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技术推广时,建议做好以下几项支撑工作。

  一是设备支撑。要大力推进国产设备的普及与标准化应用。目前该技术的核心设备(如消融导管)已实现国产化替代,成本可控且供应稳定,但需重点解决设备操作标准化问题,例如根据不同患者选择不同型号导管,确保消融的有效性,并形成统一操作规范。

  二是人力支撑。要加快构建专业术者的规范化培训体系。建立培训基地,制作标准化培训课程,涵盖理论学习(如肺动脉去神经机制)、模拟操作和临床带教(至少完成5例观摩﹢5例助手操作)。此外,建议推行认证考核制度,术者需通过理论与实操考核方可独立开展手术。

  三是配套支撑。要尽快完善临床路径与疗效评估体系建设,避免过度应用,例如制订统一的临床路径,建立术后长期随访数据库等。同时,要尽快打造区域医疗资源协同机制,可通过线下带教﹢双向转诊模式降低基层医院开展新术式的技术门槛。

  四是质控支撑。要探索建立质控中心,定期对开展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医院的手术例数、并发症率等指标进行考核,确保技术同质化。

  总的来看,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的技术推广核心在于“设备国产化、培训标准化、协作体系化”。短期内可优先在三甲医院心血管介入中心推广,逐步向有条件的基层医院下沉;长期需通过政策扶持(如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绿色通道)、医工融合(推动国产设备研发)和人才梯队建设,构建覆盖全国的技术应用网络,最终让新技术惠及更多肺动脉高压患者。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